Link and Loop.
The Path to Resilience:
2021-2022
邁向韌性之路
臺歐循環供應鏈主題報告
什麼是循環供應鏈?
「循環供應鏈」(Circular Supply Chain) 係指產品及能資源可在整個經濟體系內,不斷地循環使用,相對於線性供應鏈的運作模式,循環供應鏈更強調產業上中下游的溝通與合作,採購方與供應方需要共同努力,建立更充足的資訊分享與更透明的規則制定環境,以提供市場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。健全的全球循環供應鏈網絡,有賴各國政府、品牌商、供應商、消費者及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協力。
長期需求預測: 塑膠
隨著全球循環供應鏈發展及採購模式變革,帶動循環物料的強勁需求。根據BNEF 對未來再生物料市場的長期預測研究報告,以塑膠為例,廣泛用於生產塑膠容器及紡織成衣之聚酯原料-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」(PET),目前約75% 的來源為石化原料,25% 則來自回收再生物料(rPET),預期市場對再生物料的需求將逐漸取代原生物料,2050 年rPET 之市占率估計將達80% 以上。
長期需求預測: 鋁
在各國政府循環經濟法規與品牌商的循環採購壓力下,整個生產製造環節將減少原生物料使用,並改採再生物料。以金屬為例,鋁合金因強度高質量輕,為重要工業原料,用於各類運輸工具及電子用品;目前 原料端約68% 來自於鋁礦開採,32% 則來自回收再生物料,BNEF預期市場對再生物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,2050 年回收鋁的市占率將超過原生鋁。
再生料的減碳效益
再生物料可廣泛應用於紡織、電子、汽車、建築等產業,建構全球循環供應鏈,對產品生命週期減碳具正向貢獻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(World Economic Forum) 報告,生產製程由再生物料取代原生物料,是目前技術最成熟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之一,產業鏈若採再生物料,平均每噸減碳成本可少於10 歐元;BNEF 分析再生料減碳效益發現,再生rPET 取代原生PET 的減碳效益達53%、再生鋁取代原生鋁之減碳效益達90%。
全球供應鏈永續風險
國際品牌商的永續目標影響其採購決策,對供應鏈業者將形成具大壓力。根據BNEF 全球供應鏈永續風險分析,加入永續倡議的國際品牌商之總採購金額超過4,000 億美元;以各國的曝險程度評比,臺灣位居全球第3,僅次於美國及日本,臺灣受影響程度超過500 億美元。由於品牌商正以更永續、更創新的評估方式全面檢視其供應鏈廠商,全球供應鏈綠化對臺灣廠商而言,是挑戰也是機會。
臺灣循環供應鏈量能
臺灣循環經濟表現優異,近年回收率指標已有明顯成長。在歷經產、官、學、研共同努力之下,臺灣已建置成熟的運作管理制度及完整的循環回收體系,截至2020 年統計,以經濟部(工業局)主管之再利用機構已有約1,765 家,該等再利用廠商將工業產出之事業廢棄物轉化為再生塑膠、再生金屬、再生燃料、再生溶劑等超過230 種的再生產品,可作為各行各業的替代原料或燃料,創造產值從2002年之新台幣249 億元提升至2020 年之新台幣741 億元。
臺灣循環製造經典案例
臺灣在循環經濟與再生物料製造領域是全球領導者之一,同時,在製造端臺灣企業也設定了相當積極的循環目標,在生產過程中儘可能以再生物料取代原生物料。在本報告中呈現多項臺灣企業與國際品牌的合作案例,將廢棄物升級回收轉化為嶄新的產品,例如:PET 全循環 - From B2T to B2B to T2T;海洋垃圾升級回收;廢橡膠 - 從廢輪胎到潛水衣與遊戲墊;城市採礦 - 稀貴金屬回收等。
品牌供應鏈對接機制
再生物料採購流程的複雜度相當高,開發應用性平台需要投入大量專業人力,且涉及回收法規、技術與認驗證等議題,一次性的線上推介媒合,往往無法滿足供需雙方期待。為創造國際品牌與國內供應商更友善的溝通環境,弭平企業文化與語言隔閡,增強供需雙方的互信性,並觸發後續的採購程序,經濟部工業局自2020 年起,建構並逐步完善「循環供應鏈對接機制」。
對接機制1-2-3-4步驟
第1 階段:工業局團隊針對品牌商循環採購需求,進行訪調確認產品與物料需求,以增進對接精準度;第2 階段:工業局團隊自循環物料追蹤資料庫,篩選潛在對接供應商,並確認其生產量能、再生物料品質等資訊,提供潛在合作供應商清單予品牌商;第3 階段:從供需雙方角度,營造友善、信任、高效的交流環境,以增進對接成功率,形式包括線上或實體交流會議;第4 階段:持續推進合作,提供雙方回收法規諮詢、綠色升級輔導,及協助申請政府補助資源等。
產業循環物料資料庫
經濟部工業局運用綠色科技與大數據分析,將環保署申報資料進行分析與比對,藉此提升循環物料資訊應用的效率,進而將申報系統轉換並升級為「產業循環經濟資訊平台」,作為推動產業共生與再生物料媒合的工具。該平台可快速地找到供需廠商,並再透過專業人員判定名單內容之合理性,進而透過對接流程促進供應鏈廠商達成品牌商的需求。